在全国33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第一财经记者通过对其中176个地市今年前7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统计梳理发现,有近六成的地市出现负增长。其中下滑幅度最大的除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湖北各地、哈尔滨、大连外,还有一些能源重化产业为主的城市以及部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城市。另外,不少城市的非税收入的增速明显高于税收增速。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直辖市行政级别最高,如果拿来和地市比,可比性不大,因此在此没有纳入统计。另外部分区域由于数据发布的原因,也没有纳入统计。总体上看,176个城市占全国地市比重超过一半,具有一定代表性。
近六成城市负增长
数据显示,176个城市中,有74个城市实现正增长,有102个城市出现负增长,负增长占比近六成。
74个实现正增长的城市中,有7个城市增速超过10%,主要集中在广西的一些地市,包括防城港、贵港、贺州、钦州、来宾和百色,以及广东的云浮。此外,遂宁、滁州、韶关、北海也都超过7%。
102个负增长的城市中,有20个城市下滑幅度超过10%,地方财政面临的压力相当大。这些城市主要包括几类,一类是处于疫情中心或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城市,比如年初疫情中心的襄阳、十堰、荆州和武汉位居后四位。
这其中,襄阳下降了47.2%、十堰下降了36.3%,这两个城市的下降幅度甚至明显超过了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对第一财经分析,这两个城市受到疫情冲击和自身产业因素的双重影响。比如汽车产业是这两市的重要支柱产业,而上半年车市低迷,所以受到冲击更大。
除了湖北的几个城市,包括大连、哈尔滨受疫情的影响也较大。哈尔滨1~7月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5.5亿元,同比下降20.7%。
另一类城市是以能源重化产业为主的城市,包括阳泉、鄂尔多斯、吕梁、铁岭等。此外,一些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地级市,受到的影响也较大。比如柳州以汽车工业为主,车市行情对当地经济和财政影响大。泉州以纺织鞋帽为主,疫情之下,此类消费也受到较大影响。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从170多个地级市财政收入数据来看,地方收入规模和增速差异很大,差异程度超过省级层面数据,这也正是地方财政现状,反映了地方发展的不平衡,也体现了疫情冲击下地方财政收入普遍增长乏力甚至明显下滑,部分基层财政十分困难。
施正文分析,一些能源性城市财政收入降幅也相对较大,与一些能源价格下跌相关。受疫情影响,下游产业开工不足,煤炭等一些能源需求不振,导致能源价格下跌,相关的税费收入相应减少。另外疫情冲击下,上半年汽车销量明显下滑,导致以汽车产业为主的地方财政收入有较明显下滑。而数字经济、互联网产业等新业态发展较好的地区,在疫情之下业务增长较快,相关地区财政收入受冲击相对较小。
比如数字经济产业发达的杭州市,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实现增加值1833亿元,占GDP的24.8%,增长10.5%。杭州市前7个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66亿元,增长1.7%,尤其是最为核心的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1%。
重庆打标机
|